說起南京同仁堂,只要是老南京人都會想到三山街,不錯,南京同仁堂的發祥地就在三山街地區的中華路218號??山裉煳規Т蠹矣斡[的南京同仁堂,是經過幾代同仁堂人辛苦創業的現代化中成藥生產基地——南京同仁堂藥業有限責任公司。
在南京雨花臺風景區的西北麓,有一塊明代皇家御窯遺址,黃土坡下隱藏著中世紀世界七大奇跡——南京大報恩寺的修補備件;邊上還有一座據說是為看守大報恩寺備件而建的眼香廟,這兒就是我要請大家游覽的南京同仁堂現址——窯崗村32號。
沿雨花西路西行至長虹路口,順坡而上,兩側高樓林立,新式小區鱗次櫛比,至坡頂時西側有一條蜿蜒小路,名曰同仁堂路,拾級而上,行百余米,豁然開朗,只見一群具有民族特色的琉璃建筑深藏于此。在陽光照耀下,廠房上的琉璃瓦熠熠生輝,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鑲嵌在辦公樓一側的近代著名女書法家蕭閑手書——南京同仁堂制藥廠,八個鎏金大字,大氣磅礴,外放內斂,頗有康有為遺風。
從左側邊門進入廠區,傳達室門邊象牙白瓷磚的墻上,赫然掛著“中華老字號”、“樂家老鋪”馳名商標、“高新企業”的匾額,彰顯出傳統與現代的完美結合。一陣微風飄過,駐足欣賞的你,定會聞到一絲特有的中草藥香,在靜謐的空氣中若有似無,引人追尋。
抬眼望去,不遠處三幢呈品字型的制劑樓巍然矗立,路兩旁高聳的香樟樹郁郁蔥蔥;一陣秋風吹過,唰唰作響的樹哨聲,像在歡迎您的到來;濃郁沁肺的桂花馨香更是錦上添花;修剪整齊的草坪上,喜鵲、山雀等不知名的鳥兒嬉鬧其間,時而飛上桂花樹稍採其香味,時而落于竹枝歡躍蕩漾;草坪西南角上最高處的六角涼亭,雙重琉璃飛檐,與其旁邊假山石、竹林渾然天成,各自成趣。
行至“品”字中央,中草藥香味越發濃烈了起來,機器聲也不時從窗內傳出,正前方是水提取綜合樓,兩側是顆粒劑、片劑;丸劑、口服液制劑大樓。公司原研、享有馳名商標美譽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優產品“排石顆粒”就是在南側顆粒劑大樓流水線上生產出的。
進入車間大廳,一塊顯示車間內部結構的圖紙放置中央,人流、物流走向清晰,使參觀人員一目了然。在清新、整潔的大廳里,你換好白色參觀衣、帽、鞋就可以沿著參觀走廊進行參觀了,如要進入直接接觸藥品生產的潔凈區,還須二次洗手、更衣。
透過寬大的參觀玻璃窗,你可看到:身著三十萬級藍色潔凈區工作服的操作人員,戴著口罩、手套,僅僅露出兩只眼睛在操作噴霧干燥制粒機、顆粒包裝機,他們時而透過視鏡觀察設備內藥粉噴霧狀況;時而用小拖車將藥粉拉來或將噴好的顆粒送走,現場有條不紊,全不銹鋼設備明亮整潔。當行至外包裝組時,你會看到:身著白色工作服的她們,舞動著靈巧的雙手,上下翻飛,瞬間就將包裝好的成品放進面前噴碼機的傳送帶上;這邊裝箱、封箱、打箍,秩序井然,真是巾幗勝過須眉!看似簡單的勞動,一天工作下來,定會讓你腰酸背痛。
出得車間,你會略感外面的涼意,雖說秋風送爽,但與大樓內一年四季25℃左右的恒溫來說,外面還是清涼些。
游覽結束或許你會問:南京同仁堂與北京同仁堂有什么關聯呢?是的,每個剛來公司的人都會提出這個問題,其實,南京同仁堂與北京同仁堂一脈相承。上個世紀初,隨著國家政治中心的轉移,樂氏第十三代嫡傳樂篤周先生,受家族之命于1926年來南京籌建,并于1929年在三山街地區的中華路31號(現218號)開業。一路走來,雖歷經風雨變換,不變的是秉承“炮制雖繁,必不敢省人工;品味雖貴,必不敢減物力。”的祖訓,以產品質量求市場的精神。
隨著市場不斷擴大,銷售開拓新局面。目前公司生產已經不能完全滿足銷售一線需求。為確保生產,實現百年同仁堂再次騰飛,公司與南京高新開發區簽訂了入駐協議。搬遷至南京浦口龍王山之后,那時您再到南京同仁堂參觀,將會是更加美麗的風景。
(生產技術部:王為鳴)